音樂劇聲樂表演藝術本質及美學原則
摘要:音樂劇是集戲劇、音樂、舞蹈為一體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在其自身發展的系統內,音樂劇是其聲樂表演藝術極其重要的因素,也是音樂劇自身良性發展,取得更廣泛的社會接受效應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從音樂劇聲樂表演藝術的演唱視角出發,對其本質進行解析,并從美學維度探討其美學原則。
關鍵詞:音樂劇;聲樂表演藝術本質;美學原則
一、音樂劇聲樂表演藝術的本質與作用
眾所周知,音樂劇演唱屬于聲樂表演藝術的一種類型,雖然它在演唱聲音特征上隱含著歌劇聲樂與通俗歌曲的某些聲音造型特征,但和其它姊妹表演藝術一樣,它的演唱表演本質同樣是二度創作。只是它的聲樂演唱更講究,更具有綜合性,即在表演時需要演唱者具有多樣型的才能,如具有表演、演唱、舞蹈等復合型的才能。所謂二度創作是指在一度創作(音樂劇聲樂作品創作系統基礎上)現實成果上的再創造,但這種二度創造是能動的、靈活的。從音樂劇聲樂創作的角度來看,一度創作是指歌詞與音樂旋律之間的契合,這種契合因音樂劇聲樂旋律所要求的個性化、獨特化而難度更大。其中也包含著創作者歌詞的主觀意念、旋律的主觀意念以及一度創作的結果。因此,對音樂劇的演唱者來言,其個人精神與高超技巧的具備以及主觀理解和感受結果,是二度創作的決定性因素。對于音樂劇演唱者的二度創作來講,也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即在再現創作者本身的創作精神和意圖基礎上,會將原作的精髓表現得更加鮮明,甚至在音樂劇聲樂表演中,因為表演者自身的理解與感悟,會超出創作者本來的意圖,把聲樂作品中甚至是整部音樂劇的創作主題的審美傾向和美的形式體現得更加充分,使整個作品內在的藝術生命力得到全面的展示。演唱在整個音樂劇中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來自表演的本質,即創造性的再現原作,從而促使音樂劇中聲樂創作的發展。二是作為創作與欣賞的中間環節,為欣賞者提供審美的愉悅和享受,使審美受眾接受音樂劇的藝術形式,并且提高欣賞者的審美接受能力和審美趣味2。在音樂劇表演中,演唱者作為一度創作的再現環節,在完成再現與再造的同時,也使創作者的詞與曲在音樂劇演唱的實踐中被眾多欣賞者所檢驗與接受,同時,因為欣賞者審美和接受程度的反饋及演唱者在二度創造時的反饋,也使詞曲創作者不斷修正和促進自己的創作能力,創作出更加適合欣賞者審美趨向的作品,即音樂劇聲樂創作者創作出的作品必須經過聲樂表演這個環節,才能被欣賞者所把握、所接受并及時反饋給創作者,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地循環系統。從音樂劇欣賞角度而言,音樂劇聲樂表演的過程是欣賞者感受的開端,也是把握聲樂作品、接受音樂劇的唯一方式,因而演唱者必須重視與欣賞者的聯系,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傾聽欣賞者的反饋意見,從而不斷調整、修正自己的表演能力。而作品內容的體現運用黑格爾的話,也就是:“人聲在歌唱之中也說出‘話’來,‘話’就是表達一定內容的思想,所以這種音樂,作為唱出來得‘話’來看,就只能有一個任務,就是要使這個內容得到音樂的表現,而這內容,就憑它較明確的定性被音樂在它可能的范圍里帶進觀念領域里而不再是一種模糊的情感”3。由此而見,音樂劇演唱者二度創作所展現的新的作品內涵,對欣賞者所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還起到提高欣賞者審美能力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國內音樂劇接受能力的培養,當然這不僅僅是音樂劇演唱者個人的責任,這也需要恰當的適合中國戲劇土壤的戲劇音樂成分,除此以外也包括音樂劇的傳播途徑比如音樂劇行業主體音樂劇劇場等。
二、音樂劇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原則
音樂劇演唱歸屬聲樂表演系統,它的二度創作的本質決定了其美學原則最終要以真實性來體現其創造性、用歷史的連接性來展現其時代的人文的心理內涵并運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將作品充分的表現給欣賞者。
1.真實性與創造性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音樂劇聲樂表演具有二度創作的基本性質,決定了它必須協調統一真實性與創造性兩個層面,。所謂真實性,是指在音樂劇聲樂表演系統中演唱者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的準確程度。它也體現著表演者的綜合藝術修養及感悟能力。在音樂劇的演唱中,表演者不僅要了解掌握聲樂表演的基本規律,同時,也要把握舞蹈表演規律和戲劇表演規律,把握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劇中的聲樂作品。對于音樂劇中的聲樂藝術表演,其真實性就是表演者綜合能力的完美體現。在音樂劇聲樂表演活動中,能否“入戲”,“入戲”的程度,是表演者對聲樂作品真實度再現的前提與基礎4。因具有特定的人物情感活動中。如在音樂劇《貓》中,對劇中“劇院之貓”、“鐵路之貓”等各種貓的性格特征、動作的把握,對劇情的了解,對劇中音樂的理為音樂劇演唱這種對作品真實度要求較高的聲樂形態,如果表演者能夠將各種角色的表演投入到解與把握等,才能完成和達到作品真實性要求。所謂創造性是指在音樂劇聲樂表演忠實原作的基礎上,表演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對作品理解的升華、深化及再創造,當然,最終展示在表演者個性化的表現方式上。如被譽為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的著名演員伊蓮•佩姬,其演唱風格極具個性,演唱聲音渾厚富有韌性,表演感情真摯、大方,其出色的具有個性的表演風格被英國國家歌劇院以及戲劇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著名華裔聲樂教育家趙梅伯教授就聲樂表演的個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個性是屬于個人的,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人,這包括人的智慧、觀點與表現。沒有個性的藝術家永遠不會有驚人的成就,所以說個性是藝術家的本錢,好的歌曲是上佳的材料,聲音是工具,技巧是方法,修養是本質,而個性卻是原動力,所以缺乏個性的歌者是不能行之久遠的”5。由此可見,音樂劇聲樂表演的真實性與創造性是統一的。首先要忠實原作的作品,又要體現出表演者具有個性的理解和二度創造。
2.歷史性與時代性
所謂歷史性是指音樂劇聲樂作品特點的歷史時期和風格特征。它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特征一是具有特定時代的特殊內容和形式;二是具有特定時代的審美理念和審美風格;三是具有歷史延續過程中的承續性和變異性8。綜觀音樂劇四個發展時期,每個時期的聲樂作品風格均體現著該時期的音樂形式內容、創作欣賞審美理念,并為其后期的聲樂元素承續性做鋪墊并給予啟示。比如萌芽時期,十九世紀大眾娛樂之勢盛行,創作有旋律性和娛樂性的小歌劇、喜歌劇藝術;在戲劇和音樂設計上,存有與劇情不大相關而純粹為了讓歌手炫技的歌曲段落,作品缺乏深度與嚴謹度,演唱方式上單調,通俗性不夠,欣賞者接受程度較難。隨著音樂劇藝術的發展,到了成熟期,音樂劇作品的創作從時事主題轉移到了一些通俗的話題上,聲樂作品更加追求旋律的優美性,基本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形成了流行曲風和通俗劇情稱道的歐式新音樂劇。眾所周知,任何一部音樂劇的聲樂作品都是一定風格流派、歷史時期的產物。以科恩•羅杰斯和小哈姆斯坦為代表的音樂劇古典流派,此時期的代表性音樂劇《演藝船》、《俄克拉荷馬》、《音樂之聲》中經典聲樂作品《老人河》、《美麗的清晨》、《多來咪》、《雪絨花》;由韋伯和萊斯為代表人物的音樂劇現代流派,該時期的代表性音樂劇《貓》、《艾薇塔》中經典曲目《回憶》、《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等等。它們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并體現著這一歷史時期的風格和特征。因此,真正的音樂劇聲樂表演者都應該從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歷史背景和創作意圖開始,以便更真切地表現作品的歷史風格。首先,了解到創作者的創作意圖,改變音樂喜劇制作簡單,主題膚淺、思想不深刻的狀況,揭示出了當時美國社會人們地位不平等的歷史現狀,喚起了人們的良知。其次,了解到劇本的主要內容、時間、人物性格等元素。當然,對音樂劇演唱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歷史時期和作品風格基礎之上,對聲樂作品進行的理解和演繹。由此可見,音樂劇聲樂表演的“二度創作不是任意、自由和無限制的,它有一個原則和范圍。這個原則和范圍也就是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之間所維系的一種辨證、統一關系的紐帶”。6對音樂劇聲樂作品的歷史風格的準確把握和再現。是對音樂劇歷史個性的尊重,同時,也是音樂劇中聲樂作品獲得明確的美學原則和社會意義的可靠性保證。然而,音樂劇聲樂表演的復雜性不僅在于演員自身所承擔的多樣性的表演任務,更在與表演者不可能脫離自己時代的審美眼光去理解作品。這也體現出了時代所具有的特定性和不可替代性。即特定歷史時期的音樂劇聲樂作品自身所存在的豐富性和情感性。那么,在現實中音樂劇演唱者如何在時代的立場上,盡可能完美演繹曾經是歷史的作品。趙梅伯先生認為:“表演不可機械,而是需要靈魂與精神的。一個音樂家的責任是要能把過去名作的思想、意義表現在聽眾眼前。這位表演者不但要有天賦、技術與修養,還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構成一種幻想與環境,使作品復活,有力地在聽眾中傳播自己的思想”。7
3.技巧性與表現性
精湛的技巧性和完美的藝術表現性是音樂劇演唱中重要的兩個層面,它們也統一于音樂劇表演系統中。沒有嫻熟、完美的聲樂技巧作為音樂劇聲樂表演的重要基礎,它的藝術表現性是無從談起的;當然,我們始終要知道,藝術表演的最終目的是藝術的表現性和情感的表達,所以,脫離藝術表現性的技巧,無疑會失去藝術最具生命力的終極目標的。技巧的重要性,是所有學習和研究表演專業的學者眾所周知的。在藝術領域里,也曾出現過“不通一技,莫談藝”的說法。由此可見,技巧是藝術表現的前提和基礎。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都是在技術層面技藝超群的。就聲樂藝術而言,強調技巧的重要性,早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嫻熟的技巧是表達情感的重要基礎。我國傳統唱論中關于運唱曲、音低抑揚、緩良頓挫的論述,體現出了對聲樂技巧的高度重視。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也指出:“唱曲之妙全在頓挫,……頓挫得款,則其中神理自出”。所謂“聲振林木,響遏行云”、“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歌唱技巧,也早已成為佳話。我國傳統聲樂美學中“依字行腔、字正腔圓”,更是古代唱論風格所追求的美學原則。而在音樂劇聲樂表演藝術上,英國的憶蓮•佩姬、莎拉•布萊曼等都是具有高超演唱技巧與表演技巧的演員。盡管音樂劇中演唱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要知道,它并不是音樂劇表演藝術的最終目的和獲得成功的唯一條件。而是為了表現聲樂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所以,我們要牢記一句格言:“先顧全整體,再留意細節”。8趙梅伯先生的以上論述,實際上論及的是局部技巧處理與作品整體表現的關系。揭示出了技巧性與表現性,就是技術與藝術的問題。技術不是藝術,但藝術需要技術來保障,聲樂作為藝術,最終目的是藝術的表現性。福建師范大學林立君教授在其個人專著《聲樂教學藝術論》中也談到“除了聲樂技巧外,還有心語、身語、表語等無聲的更高境界的語言等”的個人見解9。可見,只有當技巧性和藝術表現性兩者達到辨證的統一時,才能做到聲樂藝術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語以上論述從美學視角探析了音樂劇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原則,其本質也是二度創作的原則。它為音樂劇聲樂表演過程提供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也為音樂劇的演唱與表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把握與實踐,達到藝術表現的完美境界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作者:趙志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