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主體的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之潛意識研究
【內容提要】中國以往的美術教育多注目于美術本體和功用目的。隨著美術教育的改革,育人價值被關注和提倡,使其指向最終完善人格的教育目的。回歸主體的美術教育才是達到人格完善的最高層次的教育。美術教育之潛意識研究具有理論和心理學依據;美術的本質、美本身和美術創作決定潛意識和美術教育關系密切,潛意識在美術教育中的改變是可能和有價值的,美術教育借潛意識來塑造人格;潛意識的秩序感和統合力以及主體的神經機能、潛力、天賦和創造力共同實現美術教育主體的回歸。
【關 鍵 詞】美術教育/主體回歸/潛意識/人格完善/統合力/創造力
【作者簡介】王爾義(1974-),男,漢族,甘肅甘南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講師,北京 100872
[中圖分類號]J01 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102(2009)05-0118-05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世界步入一個高速發展和交互影響的信息文明時代,因而全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全面提高,培養具有國際化水平和全面修養的健全人才成為必需。現代美術教育在整體教育和學生素質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被世界各國廣泛重視,中國相對晚進的美術教育許久以來注目于“三基”而使美術教育趨于美術本體和功用目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美術教育改革逐步認識到美術教育的工具論價值,育人目的被關注和提倡,尤其是對人格完善的理念主流化,美術教育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指向主體,并且備受關注。
盡管關于潛意識的學術討論莫衷一是,頗有爭議,但美術教育對于主體的關注必然要始于這樣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由潛意識方能合理地涉及到意識和人格的教育研究。赫伯·里德說:“潛意識是心理現象的解釋,易于理解且令人信服正如條件反射的理論的一樣成功”。[1]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假定有一個無意識領域存在著。這種假設看來有助于我們建立起一種可導致極大成功的實際方法,這種方法將使我們有能力對意識活動的過程行使有益的影響。與此同時,它又可以反過來成為我們證明無意識存在的不可爭論的證據。”[2]之后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容格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論,認識到本能對每個人的影響和集體潛意識在各民族和各時代以及整個人類心理上的更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日本法政大學教授中川作一在其著作《視覺藝術的社會心理》中認為“潛意識的理念,仍然在世界萬物的最高層次,即目的性、知的發展,或者向意識的發展中表現自己”。[3]涉及潛意識的美術教育也才是完整達到人格培養最高層次的教育。
美術教育因其美術和教育的雙重屬性,對它的潛意識研究對于美術教育的思想深化和主體問題的剖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必要性。潛意識與美術教育關系密切,對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對于理解后現代主義的美術教育觀,對于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理念的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對于我國美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美術教育之潛意識研究的依據
美術教育是一個特殊的學科教育,需要心理學為教育過程提供理論依據,并通過教育發展和健全學生心理。常銳倫提出四方面原因:1.美術不是升學考試的學科,小學高年級與中學生無升學考試分數需要的誘因,啟動學生學習動機的內驅力,需要心理學理論的指導;2.教師應怎樣因材施教,才既符合藝術表現規律又符合人的心理規律,需要心理學理論的指導;3.藝術創作需要想象與靈感,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藝術想象,怎樣激發創作靈感等許多問題,需要心理學相助;4.美術學科如何在人格發展過程中促進內化與外化的辯證統一,發揮美術教育應有的功能,也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武裝。[4]其中最后一點在我們的教育發展中至關重要,是現代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
美術教育教學從內容的確定到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學生的全面培養,都需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及規律,心理學是美術教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得以統一的關鍵所在。那么潛意識理論作為現代心理學的重要組成,改變以往的懷疑與冷遇,對于現代美術及其教育教學的研究和進步顯然也是必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