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扼殺了我們學習音樂的激情,家長可能都不回想到?
身邊很多父母,都有提高孩子音樂素養的計劃,挑樂器、找老師、選培訓班,錢沒少花,但是長則幾年短則僅僅幾天,就走進了半途而廢的死胡同。幾千上萬的樂器,只能擺在家里落灰…… 孩子對形狀各異、能發出不同音色的樂器充滿了好奇心的,同時敲擊、彈奏的演奏方法又是孩子們喜歡的探索方式,樂器學習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發的熱情與興趣,但是這種好玩的興趣很快被枯燥、機械的訓練等磨光了興趣。 怎樣讓孩子對樂器學習產生興趣? 怎樣保持孩子對樂器學習的興趣? 究竟是什么扼殺了孩子學音樂的熱情? 1、樂器變成了家具擺設我們先說說市場上最常見的樂器——鋼琴和吉他。 身邊有不少的朋友家里是有鋼琴的,小時候也專門找老師學過,說自己當時好喜歡鋼琴,好希望能夠彈出美妙的樂曲,但是連續兩節課老師一個音符都不讓彈,只是固定手型,從此就死活不愿意學了,就放棄了。 中國的樂器銷售市場是很可觀的。在中國被銷售出去的鍵盤,包括鋼琴和電鋼琴超過了一千萬臺,吉他超過了五千萬把,相當于將近十五分之一的人擁有樂器了。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停地增加。 然而根據非官方調查,大多數人的樂器如今成為了一種家具。它們并沒有真正地發出聲音,讓自己和家里的人們享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 當然,為了學樂器,無論是自己還是父母都曾經付出過努力,包括金錢、時間、精力,也曾經下過一定要好好學的決心,但是往往學了幾節課之后就不想再學了。這著實令人感到惋惜。 2、我沒有音樂細胞?那么請問,為什么這些樂器會逐漸淪在角落里落灰的擺設呢?有些人說我太笨,學不會,有些人說我沒時間,這里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我沒有音樂細胞。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啦,你聽到音樂時發現音樂在調動你的感知,讓你有不同的情緒,這就表明你有音樂細胞了。 小編在這里不得不再次強調一下音樂的重要性,人跟音樂是自然親近的。自古以來,人們就發現聲音相比文字更容易被人記住,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先有語言再有文字。到后來,所有宗教要讓人們信仰它的時候都要借助音樂的力量——基督教有唱詩班,佛教也有句話叫:言佛即眾生,耳根最厲,它認為人的耳朵是最容易進入禪定的通道。 除此之外,國家舉辦所有大型儀式,包括奧運會,沒有音樂的渲染,這個活動就變得索然無味,就連恐怖電影,你關掉音樂試試,根本就跟鬧著玩一樣。 可以說,音樂不只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也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原生細胞中,我們每一個人對音樂都有先天的感知力。用中國布魯斯教父蔡正東老師的話說是:“每個人都是天生的音樂家。” 3、是什么扼殺了我們學音樂的熱情既然我們最初對于音樂都是有熱情且有天賦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逐步扼殺了這種熱情呢? 根本原因還是整個音樂環境不了解我們要學的是什么音樂。 傳統音樂圈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兩年打基礎,三四年出苗子。我們想要學音樂就要先學這些死板的東西——天書般的五線譜,枯燥的樂理…… 可是這并不是我們想要學的音樂啊,卡西歐公司做過一個全球的調研,有95%的人是樂趣型學習者。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就是愛好這個,業余學一學,讓自己懂點音樂,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就行了。 但一些傳統的音樂教育不是這樣,它按照把每個人培養成為郎朗李云迪的方式教。小朋友想學鋼琴第一件事竟然是“來來來,老師看一下小手,適不適合彈鋼琴啊”,這不是很可笑嗎? 沒有手的人拿腳彈鋼琴的先例都有,沒有修長的手指難道還彈不了鋼琴了嗎?指法不正確就不能彈鋼琴了嗎?能彈出好聽的聲音不就行了嗎? 達人秀冠軍:用腳彈鋼琴的劉偉 我們的需求是樂趣型的學習,但市場上大部分的教學方法都只是刻板地遵守了流程,卻偏離了興趣的教學,怎么可能激發起我們的學習熱情呢? 在“互聯網+”大爆發的時代背景下,數字音樂教育的出現是當今科技發展大環境下的必然結果。它在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運用互聯網科技手段,讓更多的音樂學習者從傳統枯燥、被動式的練習中解放出來,讓音樂學習簡單而高效。 “從興趣引導出發,讓快樂陪伴成長”是羅蘭堅定不移的教育方向,數字化的教學體系,從傳統教學方法中提煉精華,結合幼兒及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重新組合教學體系,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孩子跟著奇妙的數字化課件和游戲軟件進行學習,激發孩子對學音樂的興趣,在快樂中感受音樂的魅力! 音樂學習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會演奏多少樂曲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樂器學習增添孩子對音樂的喜愛,甚至是保持一生的愛好與興趣。讓孩子掌握一門樂器,是我們能送給他的最好的人生禮物之一。 學音樂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與大家共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