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讀不懂的莫扎特和海頓,被他幾句話解釋清楚!——聽萊
上周小編推送文章,柏林藝大萊曼教授教你怎么練琴!獲得眾多學生及家長的一致好評后,小編收到好多學生留言,不少學生對于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這三個作曲家理解不是很透徹,以至于練琴總是不得方法,因此小編對此事專門又采訪了比約恩·萊曼教授,更好的去分析這三位作曲家的音樂各具有什么特點。
問
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的音樂各自有什么特點?
答
這個問題不好說,因為這三個作曲家的音樂都很多樣化。
有如下的趨勢:
海頓:
①結構清晰而轉變令人驚訝;
②與聽眾的期待(特別是對和聲的期待!)做游戲;
③有一種內在的音樂性幽默,這一點與①密切相關(通常讓非音樂人事更不容易理解);
④節奏準確;
⑤清澈:他的音樂更多的是一種有距離感的講述,而不是驚心動魄的沖動(但這一點他的音樂中也有!)
⑥開放,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樣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演奏可能性(這一點幾乎與莫扎特相反);
⑦他頭腦中最初的想法來自器樂(這一點通常與莫扎特不同,后者更向聲樂看齊,當然也不總是這樣)。
莫扎特:
①有歌劇性:豐富且形象轉換迅速(關于這一點,當時人們經常對他提出批評)
②形式上理想、閉合而平衡,不像海頓那樣,通常在做實驗,因此莫扎特的作品的相同的地方,也沒有那么多不同的演奏可能性
③通常來自聲樂(當然不只是這樣)
④聲音非常輕快靈活
⑤通常有一個“積極正面”的表面,背后是一個深沉的情緒深淵
⑥偏愛半音音階
貝多芬:
①挑戰曲式的極限:對傳統曲式做了很大改動(比如展開部非常長,其他部分的比例不同尋常)
②每個作品的構成和形象都相當不同:沒有“模式”
③挑戰當時樂器的極限,從而促進了樂器的發展:很多地方在當時的樂器上很難表現出來。有點無視演奏要求的意思,比如經常有一大段鋼琴曲演奏起來很不舒服。(一則有趣的軼事:小提琴家Schuppanzigh曾經抱怨某個樂段用小提琴非常難演奏,貝多芬回應:“鬼來找我,我才會關心你那可憐的小提琴!”)
④形象的類型極其豐富
⑤貝多芬特有的一點:一種古怪的、通常很猛烈的幽默感
⑥一套曲目的各樂章之間有目的的進行聯系,強度比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大很多("per aspera da astram":“星辰生于苦難”或“光明生于黑暗”)。通常一首作品從頭發展到結尾(這一點在一些早期作品中就開始出現,比如op. 27,1;隨后許多作品中發展成熟:op. 81a, op. 101, op. 110, op. 111,最著名的是在第五交響曲中)。
⑦在斷連奏上進行了擴展和改變:相對于斷奏(Jeu perlé)來說,連奏的意義得到了發展——斷奏在莫扎特和海頓的音樂中還是出于支配地位。
對于這三個作曲家:
理解他們的鋼琴音樂,必須與其他的音樂作對照。比如,理解海頓的音樂要了解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理解莫扎特的音樂除了要了解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五重奏,還要了解歌劇和管樂室內樂;理解貝多芬的音樂除了要了解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還要了解其他室內樂,以及其他類型的音樂,如“莊嚴彌撒”。
各位藝術生,有任何問題歡迎給小編留言,
小編根據問題選擇性采訪教授,為大家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