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舞蹈教育對聽障兒童的影響
分析舞蹈教育對聽障兒童的影響
通過舞蹈教學訓練活動,可以促進身體各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身體的耗氧量,從而改變心輸出量和心博量,進而使靜息心率降低。實驗結果證明:研究對象中的聽障兒童在經過6個月的訓練之后,肺活量由教學前的3284±1126.96提高到3304.36±1123.93,前后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心率由教學前的84.73±8.08降低到83±7.54,前后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長期進行舞蹈練習,可導致血液循環(huán)加速,全身毛細血管的開放程度加大,進而使血管外周阻力減小,血管順應性加大,從而導致血壓的減小。本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經過6個月的訓練表明,聽障兒童收縮壓較訓練前有下降趨勢,但沒有顯著性差異,舒張壓較訓練前也有下降趨勢,有下降趨勢,但不顯著。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長期進行舞蹈鍛煉,可顯著提高聽障兒童的有氧代謝能力,大大提高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維持血壓穩(wěn)定,增強聽障兒童的生理機能,其健身功能對改善聽障兒童健康狀況是明顯的。舞蹈教學對聽障兒童柔韌性相關指標影響柔韌是指人體某一或某些關節(jié)活動幅度的大小,它反應關節(jié)相關的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和其他組織的彈性和伸展能力。研究表明,舞蹈訓練的內容之一是使練習者具有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在此目的支配下,舞蹈訓練內容的針對性也很明確。在姿勢、姿態(tài)、步態(tài)以及協(xié)調性方面,基本功練習以優(yōu)美、大方、協(xié)調且針對性強。經過長期系統(tǒng)的舞蹈練習,不僅使身體姿態(tài)得到了改善,而且使得關節(jié)靈活性增強,四肢及背部肌肉的伸展性提高,繼而使軀干、四肢的柔韌性得到改善。兒童的年齡越小,柔韌性越好,隨著年齡的增長,柔韌性會變差,因此,在兒童階段要鍛煉他們的柔韌性。受試者們經過了一段時期的舞蹈練習后,坐位體前屈由7.26±1.92提高到7.43±1.92,前后比較具有顯著差異;橋在實驗前后由0.83±0.001下降到0.68±0.001,前后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舞蹈教學對聽障兒童平衡能力影響舞蹈中的平衡能力是指舞蹈動作中重心的平均分配、基礎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課堂能力訓練數(shù)量的均衡、下肢肌肉訓練的平衡等[1]。林華等人[2]認為,要進行力量練習單純地靠軀干一維運動是不夠的。例如,傳統(tǒng)的腰腹肌力量練習一般是在平坦固定的支撐面上進行矢狀面上屈伸的一維運動練習,而軀干的側屈、扭轉肌群沒有得到鍛煉。而且這可導致核心肌群中原動肌、對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的張力不均衡[3-4],會造成軀干不穩(wěn)定。在舞蹈教學鍛煉過程中,身體的重心始終處于不斷移動變換,可以使身體處于三維的運動中。舞蹈教學練習活動,可以使聽障兒童揚長避短,在舞蹈活動中,腳步不斷的變換可以鍛煉大小腿后側的肌肉和韌帶,對韌帶的要求更高,兩條腿交替進行,效果更好。同時,舞蹈教學訓練可以提高聽障兒童的穩(wěn)定性,鍛煉調節(jié)兒童的重心,重心的調整是維持動作平衡穩(wěn)定的關鍵。本研究發(fā)現(xiàn),聽障兒童接受6個月的舞蹈訓練之后,閉眼單足立由教學前的8±2.10提高到8.82±1.89,前后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前庭功能系統(tǒng)(眼震顫)由鍛煉前前的15±1.33下降到14.6±1.16,前后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平衡他們的身體,鍛煉了自我平衡能力,養(yǎng)成了正確的舞蹈姿態(tài)。
經過6個月舞蹈練習后,聽障兒童中的身體偏肥胖的的兒童體重有相應的降低,而體重偏瘦的兒童身體有所增加;肺活量、最大攝氧量升高,安靜時心率、血壓都下降。表明舞蹈教學對改善聽障兒童的身體形態(tài)、提高練習者心肺功能有明顯的效果。經過6個月舞蹈練習后,仰臥起坐的能力大大提高。說明舞蹈練習對增強練習者腰腹、大腿的力量,包括腰腹的靜力性力量都有顯著作用。而在舞蹈訓練過程中,由于沒有單獨訓練到上肢的肌肉力量,除去自然生長的因素,握力、俯臥撐指標有所提高,但不具備顯著性差異。經過訓練,各身體素質指標前后對比發(fā)現(xiàn),舞蹈訓練對兒童的平衡能力、柔韌性、彈跳能力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建議建立殘疾兒童舞蹈姿態(tài)、身體素質、身體機能的有效測量與評價系統(tǒng),使教育者和殘疾兒童能及時有效了解經過舞蹈練習后機體各方面產生的變化情況,來指導殘疾兒童的舞蹈教學訓練過程,推動舞蹈教學訓練在殘疾兒童中間的發(fā)展。


舞蹈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