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給人代來無限的快樂
達爾克洛茲(1865-1950)是瑞士音樂教育家。他創建了著名的“體態律動學”。體態律動學音樂教學法主要特點是把音樂與身體的感應和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學生通過身體來體驗節奏感,從而培養學生們的想象力、創造性,使學生們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訓練學生耳聰目明,反應敏捷。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當幼兒聽音樂時,會自然而然地搖頭晃腦、手舞足蹈,這就是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同時產生強烈反應的表現。所以,音樂教育也應同時從身心兩方面去啟發、去引導和訓練幼兒,讓孩子從一開始接觸音樂就習慣于同時從身心兩方面去感受音樂,做到不僅心理上對音樂有所感受,而且生理上整個肌體也能感受音樂節奏、音樂的呼吸和情緒起伏的律動,這樣就能使學生真正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精髓,所以身體的動作本身就是音樂的化身,身體的動作產生于音樂,反過來音樂也體現在身體動作中。這樣的身體動作才是真正充滿生命力的。
達爾克絡茲全部教學法包括三個部分,除體態律動學外還有視唱—節奏性視唱、即興兩部分。這里不再一一詳述。
柯達伊教學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左爾坦(1882-1967)倡導和建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教學法。他認為器樂文化永遠不可能成為大眾的文化,只有歌唱,才能屬于每一個人。所以,該體系以集體歌唱為主要教學形式,教材大多取材于匈牙利民歌或以本民族風格創作的多聲部合唱,以五聲音階為視唱教學的支柱,采用首調唱名法及柯爾文手勢等教法,有高度嚴謹的結構系統性。
他非常重視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所以無論從教材的選擇還是教學順序的安排上都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特點。比如,在節奏方面,從適合兒童自身活動的節奏特點(行走合乎四分音符,跑步合乎八分音符)入手,在曲調方面,從幼兒發聲最早、最自然的音調下行小三度(Sol-mi )起步。幼兒的啟蒙教育雖然是初步的,簡單的,但它應是正規的入門,需要素質較高的音樂教師。
卡爾·奧爾夫(1895-1982)德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他與同代人及其后繼者共同創造發展的一種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的音樂教學體系。“元素性音樂教育”是該體系的獨創的風格和特點。
元素性音樂又稱原始性音樂,奧爾夫本人稱它為“Elementare Musik"。所謂元素性的音樂,就是最原本、最樸實的音樂素材,如音樂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節奏;節奏中運用最簡易的不斷反復的固定節奏型;旋律中用最易唱的五聲音階,調式中采用最常用的大、小調等,這些最“原始的”、“原本的”、“基礎的”音樂最適合于兒童的音樂啟蒙。
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說白、演唱、奏樂、舞蹈等埃雷門塔音樂要素及相應的“樂器”,它們都是教學的手段或工具。而且這些樂器和形式具有多種組合的可能性,特別要取決于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師生間相互促進程度及即興合作水平。所以,埃雷門塔音樂旨在從兒童自身的本能和興趣出發,尊重兒童,充分調動兒童的主動性與參與意識,最大限度的發掘兒童的潛力和創造力。重在教學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鈴木教學法是日本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創立的,他從幼兒毫不費力的掌握語言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而創立了幼兒小提琴教學法。他運用這種“祖國語言教學法”形成了稱為“才能教育”的鈴木教學法。
鈴木教學法注重早期教育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是這一教學法的核心。這一教學法是建立在人的能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靠客觀環境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形成這一基本認識的。鈴木有一整套培養幼兒學習小提琴的方法—從激發興趣開始:零歲開始聽音樂,2歲左右在游戲中接觸小提琴,耐心誘發學習的愿望;在3歲左右通過比賽激發其好勝的心理,使之努力學習奮發向上。鈴木認為,一切能力的形成都取決于上千次的重復刺激,每一次重復不是單純的,而是不斷提出新要求,使兒童們消除因反復練習而產生的厭煩情緒。
鈴木教學法重視選擇最優秀的教師和教材來教孩子。他認為,教師不僅應有淵博的知識,更應有一顆愛心與耐心,并讓兒童一開始就聽世界音樂大師演奏、演唱的名曲,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上的對外開放,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起來,世界上較有影響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教學方法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傳入我國,推動了我國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在學校、幼兒園,呈現了音樂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