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古箏學習者存在的問題
1、專業學習時間不夠。大學的擴大招生,造成師資的短缺,一個專業老師要帶十幾個學生(古箏學習本應采取的是一對一的上課形式),使本來每周兩個課時的專業課改為一個課時,選修課則用半個課時來完成。沒有足夠的時間供學生更好地學習,學習質量勢必受到影響,作為古箏專業學習的課程,這樣的課時安排顯然是不夠合理的。
2、文化課成績與專業水平的不平衡狀態。現今某些學生中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專業水平較好者,文化課成績偏低。文化課成績較好者,則專業水平偏低,較難有兩全其美者。演奏專業是很強調童子功的,有很多是從附中甚至附小就開始接受正規的專業訓練,每天數小時的練琴,多少會影響到文化課的學習。到了本科入學考試前,又以文化課的學習為主,在專業上只是猛練一、二首曲子,這樣蒙混過關的大有人在。他們以往曲目練習的范圍非常窄,又欠缺傳統曲目和練習曲方面的訓練,結果往往是招進一些文化課達標,但專業只勉強過關的學生,所以會出現專業水平與文化課成績不平衡的現象,大大削弱了藝術特性的含金量。這種現象在研究生考試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3、不合理的考試制度。在應考人數眾多的情況下,為縮短考試時間,現代曲、傳統曲、練習曲各一首,再加一首視奏這樣的傳統考試法有時會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人五分鐘或者一人只彈一曲的取巧做法。這也大大滋長了專業學習者不練基本功,彈奏的曲目只有難度,沒有深度的不良風氣。以上各種不正常的現象衍生于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社會商業化以及對藝術的錯誤理解上,把修身養性的藝術演繹到經濟博弈層面上去。
藝術本應像一座金字塔,逐層上升地良性發展,呈現一種階段性的沈淀和積累。如果違反它的規律,將會出現多處斷層,嚴重影響對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這種現象不加以控制,就像揠苗助長一樣,欲速則不達。民族文化是由幾代人、幾十代人不斷地積累而沈淀下來的,不是由金錢和一窩蜂的做法打造出來的,是由科學合理的發展觀決定的,可持續的發展才是根本的出路。
由于古箏學習者的迅猛增長,站在民族音樂普及教育和培養專業頂級人才的角度,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學習者的增長必然會帶來師資需求量的劇增,濫竽充數的教師,誤人子弟的現象頻頻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