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潮爾音樂體系
【核心提示】潮爾(Chor)在蒙古語中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同時鳴響之意,后將凡是帶有持續低音的多種形式的潮爾音樂統稱為潮爾,有時亦專指多種蒙古族復音音樂中的持續低音(kargyraa)。而在科爾沁草原,潮爾則是烏塔森潮爾(Wutasin-Chor)的簡稱。
陶爾拉藝人在演奏葉克勒。哈斯巴特爾/供圖
潮爾(Chor)在蒙古語中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同時鳴響之意,后將凡是帶有持續低音的多種形式的潮爾音樂統稱為潮爾,有時亦專指多種蒙古族復音音樂(即潮爾音樂)中的持續低音(kargyraa)。而在科爾沁草原,潮爾則是烏塔森潮爾(Wutasin-Chor)的簡稱。蒙古族潮爾音樂,大致可分為聲樂潮爾、器樂潮爾與跨界潮爾三種類型。在這三種類型中,各自又包含不同的品種。
聲樂潮爾包含浩林·潮爾和潮林哆
浩林·潮爾(Holin-Chor),又名呼麥(Khoomey,漢語古籍稱為“嘯”),即“喉音歌唱”(Throat-singing)藝術,是遠古人民模仿大自然聲響而創造的神奇的喉音藝術,其基本特征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個人同時嘯唱出兩個以上聲部的旋律。具體的嘯唱方法是首先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在喉嚨中擠壓出沙啞而粗獷的“泡性”持續低音;在此基礎上,利用卷舌的技巧調節口腔共鳴,于高音區飄蕩出纖細而清亮的泛音旋律(sygyt),從而獲得獨特而神奇的多重結構的復音音樂。
潮林哆(Chor-duo)與呼麥演唱程序不同,它首先由一位出色的烏日汀哆(長調)男高音歌手唱出簡短的高腔襯詞后引出數名歌手的喉聲持續低音,而男高音則在持續低音的烘托下,詠唱出深情壯美的烏日汀哆歌調,每段結尾處穿插眾人齊唱,與烏日汀哆的旋律交替“和歌”,形成段落間對比和結束的氣氛烘托。潮林哆多為宮、徵調式,亦有羽、商調式,但結尾一般都由一段固定的商調式旋律結束,并和前部分保持著同主音關系,因此往往形成調式對置的鮮明色彩。潮林哆的合唱錯落有致,具有渾厚粗獷、莊嚴肅穆、深沉博大、恢弘壯美以及起伏跌宕、綿延不絕的草原氣息和牧歌風格。潮林哆分為察哈爾潮爾、科爾沁潮爾和阿爾泰潮爾三種類型,在內容、形式上各具特色。
器樂潮爾包含弓弦—烏塔森潮爾和托布·秀爾
弓弦—烏塔森潮爾,亦稱“嘿拉嘎森潮爾”,在科爾沁地區簡稱“潮爾”,新疆蒙古族稱之為“葉克勒”。這種潮爾琴多以持續低音為基礎的雙音(泛音與實音)交替法演奏,具有史詩般的深沉悲涼特色。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潮爾琴隨著英雄史詩的衰落而迅速式微,僅在科爾沁草原和阿爾泰山麓等部分蒙古族地區得以幸存。著名蒙古族民間音樂家、潮爾大師色拉西是科爾沁潮爾藝術的杰出代表,他以出神入化的演奏藝術創立了蒼涼遒勁、意蘊深刻、憾人心魄的科爾沁藝術流派,開辟了潮爾藝術的黃金時代。
托布·秀爾(Top-shaoor),亦稱托克·潮爾,是衛拉特方言中“潮爾”的漢語音譯。這是一種二弦彈撥樂器,四度定弦,主要流傳于我國新疆地區及蒙古國、俄羅斯的卡爾梅克、烏梁海等蒙古族聚居區。托布·秀爾在13世紀隨著英雄史詩的盛行而興起,廣泛應用于蒙古族民俗禮儀活動和軍事行動之中。《馬可·波羅游記》中曾有述及。
跨界潮爾包含冒頓·潮爾和火木思潮爾
冒頓·潮爾(wooden-chor),一種帶人聲持續低音的管樂,似豎笛的三孔木質吹管樂器。其吹奏技法奇特,演奏者先唱出由氣息支撐從喉嚨擠壓而出的持續低音,然后用余氣吹出木管的高音旋律,從而創造一人用同一腔體發出的聲樂與器樂相融合的具有二重音響結構的奇特音樂。冒頓·潮爾產生于古老而廣闊的阿爾泰山麓地區,并在漢代由張騫帶回中原,得以廣泛應用和傳播,稱為“胡笳”,這種草原樂器對中國古代文學史和音樂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火木思潮爾(khomus-chor),帶人聲和器樂雙重持續低音的口簧演奏。口簧(口弦琴)是多民族共有的古老樂器,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現。在古代,口簧是薩滿教的占卜法器,后成為民間自娛性樂器,多用于男女社交活動。正統的口簧演奏是帶有持續低音的復音音樂,其中持續低音又有口簧自身持續低音和人聲持續低音之分。口簧自身持續低音的演奏方法是在持續低音(基音)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口腔、唇、頰、舌的位置而發出閃顫的實音與泛音交替的旋律,從而形成二重或三重結構的復音音樂;而人聲持續低音則是在此基礎上,發出類似浩林·潮爾和冒頓·潮爾中的人聲持續低音,形成口簧的復音演奏。
蒙古族繼承并發展了蒙古高原幾乎全部的潮爾藝術,其深厚的文化意蘊涉及了藝術史、文化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音樂學、宗教學乃至文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潮爾的蒙古語準確發音為“chor”,而歐洲諸國的和音、和弦、和聲、圣詠、眾贊歌與合唱等音樂專業術語分別是chorus(希臘)、choral(德)、chorus(英)和chord(法)等,其詞根相似,學者認為,蒙古人的潮爾音樂極可能是歐洲復音音樂的源頭之一,或者說,至少是歐洲教會圣詠音樂“奧爾加農”的淵源之一。
(作者單位:中國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