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試高考水粉靜物
水粉畫一直被當作基礎訓練和美術高招必考科目。那么如何在高招中獲得理想成績?以下是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訓練中總結出來值得注重的幾點:
一、完整的構圖
靜物畫構圖的總的要求是把寫生對象較好地安排在畫面上,使得靜物在主體突出、位置適當、主次分明。因此我們在下筆之前應認真分析、觀察該組靜物的特點,如形式感,即從外形上看有構成三角形、方形或者圓形等組合。我們在觀察對象時,絕不能受其束縛,而應有所突破,由于一組高考色彩靜物大約有20來名考生分散在不同角度來作畫,因此一組靜物在有些角度,靜物之間的大小及疏密關系就不一定合適和恰當,這就要求這些考生一定要根據所在的角度去組合畫面,在組合時原則上不能隨意增減物品數量和改變物體之間的大小比例,當然,在不破壞常識習慣的情況下,對有些物體所在畫面的位置,還是可以做適當變動和調整的,在靜物構圖中,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體,取得較好的畫面效果,在黑白布局上我們可試著采用亮色包圍暗色,或者暗色包圍亮色,或者把黑與白的對比集中在畫面中心位置,用灰色調包圍主體的構圖形式。
二、色彩關系
色彩關系是歷年色彩卷子評分的重中之重,它包括冷暖關系,環境色關系,固有色關系,但它又是考生最薄弱的環節。那么,如何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呢?筆者認為,考生在考前的訓練中應多注意一些色彩的搭配。例1,同類色,同類色對比的畫面往往比較協調,但考生要注意拉開黑白灰距離,使畫面更有生氣,如:土紅色的陶罐與赭石色的背景等,它可以用深色包圍亮色,也可用亮色包圍深色。例2,互補色或冷暖色搭配,如用藍色包圍橙色或用橙色包圍藍色,這種對比要注意在面積上拉開距離,也可以考慮把一方演化為同類色的組合,例如,橙色與群青搭配,可以把群青演化為湖藍、灰綠等,或者把橙色演化為土黃、橘黃、土紅等。例3,互補色交錯,如梵高的《小菊》主體本身就包含著暖色,互補色的交錯,這種色塊搭配往往要求在背景上與之相互呼應,使畫面達到一定的均衡,如《小菊》桌面上的黃色與上部背景的藍色就起到了上下呼應的作用。
靜物色彩關系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在色彩寫生中,考生應牢牢抓住主體物與背景兩大色調的對比關系,但考生常常對色彩的關系缺少正確理解。考生在考試過程中,要關注發現物體之間色彩的相互影響,物體之間色彩的影響多指是一個物體的亮部對另一個物體暗部的影響。要懂得顏色擴散和接受的強弱主要取決于物體的質感。如光滑、堅硬之物接受力強,質地粗糙的物體接受反射影響則弱。
靜物寫生大多數在室內進行,所以對室內的色光變化的特點要有所認識。門窗外的散射光一般反映為天空的藍色,或者灰色,基本上傾向于冷色,因而室內寫生時,光源的色調一般為冷色,而室內環境的色調,相對來說都比較暖。物體受光后,受光部應帶上光源的冷色調,暗部的色調較暖,形成明顯的明暗冷暖對比,暗部的反光除了應比明部暖以外,還應帶上對應的環境色的因素,投影也比較暖。高光的顏色比較接近光源色調,物體表面反射越高,光源色調傾向越明顯,物體受光時除冷暖對比外,還有補色對比的作用,所以暗部色彩特別是明暗交界線或投影邊緣,都可能帶上受光部色彩的補色的感覺。當然前提都應包含固有色的因素。
三、準確的造型
色彩造型雖不如素描卷子當中那么嚴格和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造型外觀,那么再好的色彩感覺也就失去了充分表達的意義,因為色彩是依附于形的,沒有準確的形作基礎,就不能畫出生動的色彩關系,形的概念,我們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外形,其實所有的形都具有體積和空間,而且所有的形體都處在三維空間之中。當然,造型問題應著重在素描訓練中解決,畫色彩首先應以色彩來觀察和考慮問題,更應強調和訓練對色彩的敏銳感受力。總之我們絕不能把造型與色彩分割開來。只考慮造型,不考慮色彩,或者只考慮色彩不考慮造型都是不對的,在組織畫面時應考慮到上述幾方面因素,進行有意識的處理,相信我們的色彩靜物會有好的畫面效果。
四、表現方法與步驟
“畫無定法”,反映了在作畫方法上是靈活多變,風格多樣,為此,教師在基礎訓練時應允許學生在對藝術規律基本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做表現形式與手法的一些探索,以便找到適合自身的一套作畫方法,但教師應讓學生明白“畫無定法,但有定則”,雖然不同的畫法反映了人的不同感受和趣味,可靈活多變,但是在基礎訓練階段,無論畫法怎么不同,都必須遵循基本原則,即以寫實的手法準確地表現物體的形體關系,在畫面的構圖安排、色調把握、質感等方面發揮自己的才能,絕不能受一些作品表面效果的影響,只是簡單地模仿畫法而不知所措,在這個時候,教師有必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去思考,促使他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在作畫前,要求學生首先對整個靜物的構圖,黑白灰布局,色彩關系各方面,進行比較全面的觀察分析,同時作幾個黑白分布和小色稿。
其次,用軟鉛筆在紙上正式定位起稿,畫出大的素描關系,然后用群青(或其他如赭石、褐色等)調整,定稿。
再次,以小色稿上的色彩關系為基礎,結合當時的實際感覺,迅速把整個畫面鋪滿基本色塊,注意鋪大體色時,顏色宜薄,可用大號筆大塊大塊地畫,力求比較準確而生動地把當時的新鮮感覺在較短時間內表現出來,要著眼于大的色彩氣氛,不要拘泥小節。
最后,在大體色鋪好后,即可進行深入描繪,統一調整,在這一階段,應從主體物開始逐個深入刻畫,同時進一步調整與鄰接色的對比關系,逐步推及整個畫面,把各個物體的形體結構和色彩關系表現得更為準確,使每個形體的塊面轉折,形與形之間的虛實和冷暖對比更為妥貼。一般地說受光部的色彩要注意與鄰接色的對比,注意色彩的飽和度,要畫得明亮、明確,暗部的色彩要注意與環境色的呼應,要畫得含蓄、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