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自備稿件:《千古悲涼銅雀臺》
播音主持自備稿件:《千古悲涼銅雀臺》
那天,去市里開會,車水馬龍之后,繁華和寧靜之間,忽然在一個角落就看到了一座小小的石碑,上面只有簡簡單單的三個字——銅雀臺。
銅雀臺,這個名字我是再熟悉不過了,史書,漢賦、唐詩、宋詞和《三國演義》里,都出現過,何況還有杜牧的絕句《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查相關的資料。建安十五年,曹操擊敗袁紹,于鄴建都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臺,高十丈,分三臺,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又在銅雀臺南方建一金虎臺。次年(公元214年),又在銅雀臺北建一冰井臺,合稱為“三臺”。銅雀臺前臨河洛,北臨漳水,虎視中原,頗顯霸王氣派;其樓臺建筑飛閣重檐,樓宇連闕,雕梁畫棟,氣勢恢宏。據史書載,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現在一市尺七寸算,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建安文學和銅雀臺也有著不解之緣。東漢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學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干、蔡文姬等,他們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閔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造就了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建安風骨。
一座高臺,記錄了那麼多的人和事和歷史,史書,漢賦、唐詩、宋詞的銅雀臺,一直到了今天,我們所說的銅雀臺,都已經不再是那座土臺了,而是附著了許多英雄人物許多華美故事甚至許多文人想象的巍巍高聳的一個象征。
遙想當年。銅雀春風,江山指點。
當年的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何等的意氣風發;當年的曹植,“從明后以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何等的年少英姿,當年的文姬,胡笳十八拍的沉痛凄傷,觥籌交錯之間,不知打動了多少的英雄豪杰;即使幾百年后,杜牧的一首赤壁,又流出了多少不是二喬的美人的悲哀。
轉眼之間,一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銅雀臺,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當年的風流人物,無論是為達霸業雄心的修建者,還是以《銅雀臺賦》的鋪陳華麗而留名的書寫者,曾經撼動歷史的人們都早已經身化為一堆白骨。是與非之間,也只留待后人評說罷了。
白骨累累伏尸千里,只是為了自己的壯志,名人英雄,或者是晨間一縷清涼的微風,長和短,輕與重,雄心和平常,誰,才是真正明白生命明白歷史的千古不滅的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