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影視編導的入門與生存
一、入門:時代對影視編導職業的要求
近10多年來,影視編導職業較吸引人,就業前景有:廣播,電視電影、文化宣傳部門、社交媒體、影視制作公司、廣告公司,從事廣播影視節目的采訪、報道、策劃、編排、制作;新媒體的網絡策劃、推廣、網絡營銷等。所以國內不少大學都有影視編導班,網上也有許多的影視制作培訓機構,開設有影視編導課程,包括本科和專科學歷。教師們依據教材教學,或者通過播出的影視節目組織學生觀看,進行分析研究。(學生一般會在畢業前到廣播電視單位、影視制作公司實習一下)
當然,這些也是影視知識,但只是概念性的書本知識,應付考試的知識,學生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是遠遠不夠的,工作實踐才能真正考驗學生到是否掌握了知識。
學習影視的學生畢業后都希望能從事影視編導職業,有的也已入門了,有的還未進入,但都會面臨入門及日后生存的問題。一方面,進入數字化時代,尤其新媒體的興起,影視編導職業門檻并不高,(包括對學歷的要求)每年大學影視系畢業生,還有社會上許多的自媒體人,都從事這個職業。當然,現在的播出渠道已不僅僅限于電視臺,還有各網絡平臺、移動端、微信、微博平臺等,但從制作播出的內容上,是可以看出該編導是否真正具有專業實踐經驗和質素的。如果一直沒有進步,內容缺乏競爭優勢,相信任何播出平臺也不會長期使用下去。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 ” 的趨勢,融媒體時代要求媒體從業人員具備突破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近年已出現了“全媒體記者”,身兼多職,既是記者,又是編導,有的還是現場主持。同樣,激烈的影視競爭環境也對影視編導也提出了“一專多能”及更多的要求,競爭壓力也加大了。
“編導”是編與導的合成詞。“編”編撰的含義(即前期的策劃、采訪、撰稿) ,也有編輯的含義(后期的剪輯、配音、合成)
;“導”指揮拍攝、剪輯的含義。(導演、導播,隨著影視數字化剪輯發展要求,現時多了后期制作導演崗位)日后的影視、視頻市場,不可能都像拍大電影、大IP那樣分工精細,從專業細分變化為“一專多能”,即編導懂編、導、攝、剪技能,而攝影、剪輯、場務也可以從事編導及其攝影、剪輯、場務工作。因為一方面,用人單位、公司要考慮人力成本,盡可能用小團隊創造大價值;另一方面,電視臺、網絡、公號等需要大量好的節目、短片、短視頻內容,只要不斷將實踐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才能,就可以生存發展下去。
二、生存:影視編導職業經驗要點
以下經驗要點目的:1、提高影視編導素質;2、讓從事該職業的人不至于走彎路;3、用人單位、公司不至于用錯人;4、要做好該職業不容易,給只憑一腔影視熱情的人澆盆冷水。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影視制作是一項艱辛的勞動,沒有濃厚興趣,會很快覺得厭倦,失去積極性,半途而廢或隨遇而安。而興趣會激發熱情,熱情會促進提高、主動地學習,興趣越廣泛自我促進力就越大。網絡時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編導要多注意觀察生活,了解最新信息、開拓視野,不能局限自己,要綜合性地吸收知識,了解綜合性的知識越多越好,如文藝、美術、攝影、網絡、數字化制作等。不斷在各種場合中涉獵、汲取、成長。
例如:有位男同事很早就擔任節目編導,個人文字功底扎實、工作也盡職盡責,但缺乏影視藝術、綜合性知識方面的興趣,編導的節目平平淡淡、不過不失,也不想怎樣提高改進,結果半途而廢,轉行做節目引進買賣,最終沒能在節目編導崗位上取得成就,非常可惜。
因為好奇心是保持興趣和持續進步的必要條件,尤其年輕人要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要了解并明白事物的本質,才能反映和表現它。編導培養一些美術繪畫興趣,對畫面構圖就很有幫助,構思節目時將想法通過繪畫表現出來(畫分鏡頭草圖),例如:徐克、馮小剛等大導演拍電影都自己畫分鏡頭,這樣可以直觀地向各工種表達出自己的藝術意圖。在融媒體時代,現代美術與影像結合的用途廣泛,編導掌握運用色彩各異、線條動感,以及圖形多樣的設計可呈現觀感效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設計構造更具色彩感、活潑性以及文化熏染力的畫面與場景的修飾,并進行更為流暢、精致的畫面剪輯,或擔任后期導演作剪輯指導。
2、文學知識
編導要具備較好的文字基礎,有豐富的文學修養更好。因為
“文學就是人學”,文學應該是以“人”為第一對象的學科必修基礎課之一,因為文學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認識“人”,學生都是從文學作品中去了解人,了解社會的。影視節目第一要素就是人,表現人、反映人的社會狀態。影視編導離不開寫文案,包括串詞、節目稿、方案,后期編輯的字幕(花式字幕、包裝字幕)都要有文學知識(藝術化的時代流行語言)。缺乏了文學,編導的節目都是空洞的,再做下去也難成才,反之則可以走得很遠。例如:帶過的一位女編導,中文大學本科生畢業,文筆鉸好,能結合文學知識與影視特點編制高收視的節目,入職幾年就能立在影視項目的策劃、編撰文案,確立節目宗旨、方向的
“上游”位置上,并成長為部門負責人。當然,前提是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做好節目。編導要制定平時的文學修養計劃,多看優秀的文學作品,包括影視文學、舞臺劇,善觀察,勤練筆。
3、畫面感覺
影視制作除了具備相應的文字基礎和文學修養外,還要有靈氣,或者說是有感覺。這種感覺是:對世事萬象觸角靈敏,會在文字上產生畫面的聯想,能將社會的現象巧妙地融合并將其使用到節目中。沒有畫面形象感覺的,只適合當一個平面紙媒的編輯、記者,或者是文字工作者。例如:有位男同事,中文大學本科生,學究型,寫文章、寫詩都不錯,但編的節目沒畫面感、不懂變化,經常受到批評,最終沒能在該職業上有大的發展。另有位男同事,當過報紙記者,文筆扎實、寫作經驗豐富,特別有校對文字的才能。曾擔任一段時期的欄目編導,但書呆子氣十足,要求主持、演員按文章句法、書面語言來表達,被斥責僵化古板,無法在節目組中做下去,最后被調到字幕組當字幕校對。
單純的文字工作者往往以文字思維為中心,寫的很可能是一篇好文章,但沒有想到要用到什么影視畫面的,還不是一篇影視節目稿。好的影視節目稿在寫時就必須考慮場景格局、人物位置、光線方向、拍攝角度,生活語言的運用等。“功夫在詩外”,寫好詩和做好節目一樣,只懂押韻和平仄而不懂形象思維的寫不好詩。只懂文字的要編出好節目,還要靠平時的積累和學習別人的經驗,學會思索影視作品的聲畫對應方法,在撰寫節目稿時閉眼訓練自己產生畫面聯想。畫面與語言如何結合,要靠功多藝熟。
4、盡力和堅持
影視編導除了腦力勞動外,還要一定的體力勞動,要吃苦耐勞,還要堅持不懈構思節目,要想成事就要用盡力,怕苦怕困難的只能離開。例如:香港歌壇張學友和呂方的區別,當年兩人條件相當,同時出道,到后來張學友已是天皇巨星,而呂方則處于二、三流歌手位置,原因是張非常刻苦努力,而呂則較懶惰沒有用盡力。雖然歌壇例子用在編導崗位上不一定合適,但在藝術技能上,要取得成功就要盡力發揮是共通的。例如:曾經有位男同事,平時好學不倦,除汲取各種知識充實自己外,將文學、繪畫才能都用在節目上,每時每刻都想著做好節目,構思內容;甚至每天蹲在廁所里也在構思節目的詞句、包裝畫面等,編導制作的節目獲得非常好的口碑,所以很快從一個普通編導成為行家,也帶出了許多成為一線的節目編導。反之如一位女編導,中文大學本科生畢業,文化基礎很好,文筆也不錯,但人嬌氣、工作怕辛苦,于是很快就離開了這個職業。
另外,初入行者要做好小事,做好細節,不要好高騖遠,堅持長時間在一個崗位努力完善自己,也能取得成績。有些人表面上可能會笨些,但只要敬業樂業,勤奮務實,就能補回一切。例如:有位女員工,在剛入職影視崗位時,被認為笨,反應慢,差點被辭退,但她非常努力勤奮、肯吃虧和付出,“笨烏先飛”,比別人多幾倍時間學剪輯技術,結果終于成才,尤其在影視數字編輯方面受到節目組的重用。所以先天不足不一定是壞事,個人通過不懈努力,可以將劣勢變為優勢,影視職業要有堅持的信念,只有堅持才有希望,努力辛勤工作必定會出成果。
5、性格方面
你具備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做什么工作能發揮你的特征?這在選擇編導職業時是要考慮的,并非說這個工作名聲好就一定要做,要看自己是否適合。編導不僅面對稿紙和電腦,還要多方面工作實踐,包括系統協調、組織指揮等。性格過于內向的要改變,因為電視編導要與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要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系,要學會與人相處和溝通,性格外向的有助于提升和取得成績〔尤其女性〕。例如:帶過一位女編導,雖然僅是影視中專生,但性格活潑外向、有靈氣、有感覺,文筆表達生動,會形象化處理語言和鏡頭,編導節目很快上手并有自己的新構思,若干年后成長為節目監制和項目負責人。
一個人不能改變自己的形象,卻可以改變自己的氣質(包括性格),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卻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有的女編導在影視行業中改變性格,就可以走得遠,而有的性格太內向、孤僻改變不了,成功率低,最后轉行或者平庸。例如:有位女同事,剛入行時性格非常內向、不愛說話,讓人懷疑她是否能在這個職業上干下去。但她努力克服自己弱點,多練習講話表述節目內容,在影視制作環境里改變自我不足,最終走上了編導負責人的位置。另外有位女編導,入職時剛大學畢業,性格內向、怯生生的,后來從事少兒節目編導,通過幾年的少兒演藝組織、排演、錄制,終于鍛煉成為一名“鎮”得住場的年輕女導演。反之如一位女編導,文筆可以,也能完成節目文案,但性格過于內向,不善于向演員、主持表達,節目現場發呆,難以勝任工作,也不想改變自己,任職一年后離開。
尤其在融媒體時代,網絡媒體為觀眾創造了參與節目的活動平臺,觀眾要求編導更多地開放與其交流互動,編導要善于接觸交往廣泛的人,了解他們對節目的興趣,對提高節目質量非常重要。
6、責任心
以上的各方面具備了,也很有感覺和靈氣,但沒有責任心也不行。“你不出現,什么事都不會發生” --這是80年代國外的電視編導書籍《開拍了-怎樣制作電視節目》里的一句話,到融媒體時代也有代表性,說明編導是節目的核心、在節目中的重要性。主持、演員、各工種都為你的節目服務,節目編導最起碼要守時、提早做好準備工作,提前到現場,檢查各工種,拖沓、遲到、做事不上心、丟三落四的很難成功。例如:有位男編導,學音樂懂文藝、能說會道,但工作缺乏責任心,做事粗糙,答應做的事沒做好做完,都留下尾巴,讓合作的人產生很大意見,他曾去過多個部門任編導和制片,但沒有一個長久的。而有位女編導,每天都充滿創作干勁和,按現時的語言是“像打了雞血” ;而且有很強的責任心,承擔的工作任務用盡辦法和能力也要完成,為了保證拍攝進度,通宵達旦地創作撰稿,所以很快能勝任大晚會的總編導。因為影視制作是不可能有固定上班時間的,趕攝制時加班加點是常態,這就要靠個人的自覺性和責任心。
節目從前期創作拍攝錄制運作,到最后的播出,任何一個過程都緊密相連,編導都要安排、協調、組織至完成,如果沒有做好任何準備工作,那么就要做好失敗的準備。
7、有追求
編導給自己確定一個追求目標,有了事業感就會自覺做好節目,就會敬業,會自覺學習,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技能和自覺奉獻。反之,如將其作為對人炫耀的職業,那就趁早不要做,將影視職業作為謀生賺大錢手段,就會很痛苦,會得過且過,會取巧應付。例如甲、乙兩個編導分別做一期周播節目,甲有追求,花了全部心思和精力在節目上,乙沒有追求,只用了一小半時間在節目上,大部分時間放在玩和做私事上,節目都按時完成了,也可以播出,但效果肯定不一樣。而且,甲每期節目都有進步,最終走到高級編導位置上;而乙做的節目長期無進步,為人聰明但可惜用在取巧和貪便宜上,最后遭節目部門淘汰,當了保安很長時間。
因為貪圖眼前的舒服,不肯吃虧,不愿多付出一些努力,成為習慣后再努力就很艱難了。同樣,一個新聞片,多幾個不同角度和場景拍攝肯定會好些,但攝影記者肯定要辛苦些。人天生有惰性,但有了追求就會克服惰性。世上沒坦途,長此下來,成績只屬于前者,取巧和懶惰會受到懲罰。
8、創新意識
影視節目是消費品,尤其電視每天都在消耗,要根據觀眾的收視求新求變。編導的創新意識,就是要保持謙虛態度,多觀察、肯改變,勤收集、善積累,勤于整合新節目信息,在以往的實踐中提高,在別人成功的節目中汲取,再進行比較思維,創新提練出一種新方法、新點子、新形態。另外,想問題善于多維和縱橫,多采納別人的建議,善于改良對自己總有好處。不要怕做錯,要勇敢嘗試,創新可能會做錯,但無論犯了多少錯,但你都走在那些不曾嘗試的人前面,關鍵是錯能改正,有提高。例如:有位曾最后以有病為由提早離開。
另外,簡單的變來變去,不叫創新,不根據實際情況(包括成本) 、觀眾價值,違反影視基本規律,憑個人愛好設想出來的東西也不是創新。例如:有位男編導本來從事專題節目,工作有熱情、也有很多想法,但轉為晚會編導后,由于不太懂燈、音、美、化、服、道的綜藝知識,不熟悉多訊道節目及切換程序等,又不采納別人意見,喜歡在節目上用不切實際,違反現場燈、音、美操作的“創新”,結果是每次晚會后請專家點評,被批了一通,到下一個晚會又是如此。又如:有位編導攝制一個文藝專題,由片中畫家用畫筆將自己的成長過程畫下來,然后拍攝成電視畫面簡單剪輯而成。他自稱這種表現畫家手法獨辟蹊徑,但全片由60幅畫頁組成,沒有采用電視化制作將畫面生動起來,或用實景對比的辦法處理,節目顯得非常死板、沉悶,這肯定不是創新。
影視創新也可以借鑒商業模式,采用三步走:1)跟風:先學別人的模式,跟別人的形式在后面做,這樣比較容易,風險也較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看得遠,成功把握大,但收效有限,不能長久,只適宜初入行者。2)改進:在別人的成功基礎上做到更好,雖不易造成轟動,但后勁卻可以很足。3)創新:較艱苦,不容易,但一旦做得成功,就成為你自己的品牌,你自己的東西,日后費力少,成效大。這個方式是積累別人的經驗,懂得改造、創新為自己的東西;再加上深入社會進行市場調查,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洞察能力,很快能形成現場應變方法、構思出方案及文稿大綱。
在融媒體年代,編導要有互聯網意識和思維,不是大投入的節目不過度依賴明星,轉而重視大眾參與和平民化節目;節目適合快速轉型適應市場、降低生產成本、在內容運營上創新,才能取得長久的發展空間。
三、結語
作者以30年電視編導經驗,總結出以上要點,給已從事影視編導職業的或初入門者提供幫助和參考。無論日后影視技術如何發展,互聯網如何進化,人的因素、創造的內容價值是第一位的,只要還有影視編導職業存在,基礎知識和經驗就不會過時。根據經驗,能達到以上若干點要求的,將確保在編導職業上入門及生存下來,下一步可以往編導職業的更高層次發展,比如行業的核心人物、帶頭人,甚至領軍人物。

